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研究报告

2016/11/3 10:30:45 作者:风云发布企业:金地毯(北京)[打印]

高空平台:安全、经济为核心,租赁居于产业链中枢环节 
高空作业平台(AWP)作为一种新型登高作业设备,主要为满足高空作业而生,作为传统脚手架等高空作业设备的替代产品,高空作业平台产品的核心要义在于安全性和经济性,行业产业链生态逻辑也自有其特点。 
安全、经济,替代优势明显,应用广泛并以建筑为主 
产品型式多样,应高空安全作业而生 
高空作业平台属于高空作业机械范畴,根据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 2 米以上(含 2 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而高空作业机械专为满足高处作业需求而生,用以将作业人员、材料和工具等安全送至指定高处位置。 
高空作业机械分类标准较多,按照底盘性质可分为高空作业平台和高空作业车两大类:高空作业平台:底盘的专用性使其在设计上具有较高自由度,可按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定制。同时,根据作业平台的底盘是否自带行驶动力又可将其分为自行走式高空作业平台(配备内燃机或电动机,具有行驶能力)和移动式高空作业平台(不具有行驶能力,需靠外力辅助移动)。 
此外,根据举升结构的不同,不同类型的高空作业平台又可进一步细分,以自行走式为例,其又可分为直臂式、曲臂式、剪叉式、门架式、桅柱式等。细分产品各有特点,可适应不同作业环境。 
高空作业车:通常以汽车为底盘,通过在汽车上加挂各类升降台来完成高空作业,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长途机动性能,但由于采用汽车底盘,故需按照车辆产品上牌、年检等,成本增加以致毛利率相对较低。高空作业车主要应用于电力、路灯、交通、石化、物业装修等行业。 
图:高空作业车 
 
建筑施工占据主导 
就高空作业车和高空作业平台而言,二者除底盘结构不同所致的机动能力差别外,更大的区别在于应用领域范围的不同。相较而言,高空作业车主要用于电力、园林等市政工程领域,而高空作业平台结构更加灵活、应用范围更广,具有以下特点: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高空作业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仓储物流、船舶制造、机场、物业管理、飞机制造、钢架构安装、室内外装修、建筑物幕墙清洗、车站、大型展馆等领域。下游应用领域分散使得高空作业平台较传统工程机械具有更强的抗经济周期性。 
建筑施工主导行业发展:主要应用领域中,建筑施工领域对行业发展影响最大,行业发展与建筑投资具有较高一致性。以美国、日本为例: 
1)美国:13 年美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建筑领域应用占比达65%,但呈逐年下降态势,非建筑领域应用占比由2009 年的16%升至2013 年的35%; 
2)日本:近年来日本高空作业平台产量和产值均持续增长,2015 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5.28%、13.17%。分析发现,日本高空作业平台产量增速与建筑增速呈现高度相关性,较好佐证了建筑施工主导高空作业平台发展这一行业特性。 
总的来说,建筑施工为高空作业平台行业主要应用领域,但近年来非建筑领域应用不断扩展,下游领域分散使的行业相对工程机械而言具有较弱经济周期性,同时,广泛的应用领域也使得行业发展动力具有更大弹性。 
安全与经济兼具,脚手架优势替代品 
1、安全性 
高空作业平台主要应用于建筑施工、船舶制造等领域的高空作业,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其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主要考量因素。 
以建筑施工行业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建设项目中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仍主要以使用传统脚手架为主,据新闻办发布会披露,目前,我国脚手架使用量占到世界的约60%。然而,传统脚手架高空作业带来的一大问题在于,其安全保障性较差,由此导致高空坠落事故频发,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一大痼疾。 
据住建部披露的2015 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显示,2015 年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442 起、死亡554 人。按事故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为235 起,占比达53.20%,其次为物体打击、坍塌事故。在2015 年发生的22 起较大事故中,吊篮坠落和外脚手架坍塌占比均为4.55%,合计达9.10%,造成死亡6 人。 
仅以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来看,高处坠落成为安全事故频发的最大主因,窥一斑而知全豹,若考虑其他高空作业需求领域,这一伤亡数字将大为增加。 
图:2015年我国房屋市政工程事故中,高出坠落占比达53.20% 
 
 
高空坠落造成的安全事故频发不仅易引发社会及人道问题,同时,巨额的赔偿金也成为施工方难以承受之重,尤其是在建筑施工行业毛利率下降背景下,安全问题越发为企业重视。 
相较传统的脚手架作业方式,高空作业平台可有效保障高空作业安全、降低安全事故。自20 世纪80 年代,国际上纷纷研发采用高空作业平台取代脚手架,从而根本上解决了脚手架施工安全事故多、施工效率低、施工效益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英、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脚手架禁用政策,这一制度将伤亡事故率降低了80%多,高空作业车租赁施工法已经成为这些发达国家的主流施工方法,使用脚手架的工程已寥若晨星。 
日本:20 世纪70 年代日本建筑业每年坠落死亡人数为800 人左右,到2009 年,由于使用安全高效的高空作业机械,坠落死亡人数下降至147 人。 
巴西: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由于建筑工人高空坠落事故率居高不下,巴西早在1977 年便出台了NR18 法案,对高空作业设备和安全作业要求进行严格限制。此后经不断修改,于2007 年出台了对高空作业设备施工作业标准,强制要求使用高空作业平台,法案出台后,巴西每年每10 万建筑工人的平均事故死亡率从2000 年的11.3 人降到2010 年的6.1 人。 
2、经济性 
一般来说,安全性的提高要以增加额外成本为代价。但是,对于高空作业平台替代脚手架而言,由于工作效率倍增,成本反而有了明显的下降。 
从传统脚手架和高空作业平台的使用成本对比来看。脚手架尽管设备租金很低,但一副脚手架最低要配4 人,按现行工价计算,这远高于高空作业平台的租金。由于脚手架的拆装均需人工,所以耗时较长、效率低下是不可避免的。这在短期的小型工程如粉刷涂料、安装广告、门窗、机电行车检查等工作中,尤为突出。即便在大型工程如高架桥、城市立交等工种中,由于一项工程中各环节通常由不同人员负责,脚手架需要多次拆装,因此效率显著低于机动性强、方便易用的高空作业平台。 
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直观表现其经济优越性: 
1)选址西安的三星电子芯片项目的一期工厂在施工时全面采用高空作业平台,从最终效果上看,相比传统脚手架提升显著。从工期上看,共计节省两个月,也即可以提前2个月投产;从经济效益上讲,总成本降低7337.6 万元; 
2)高架桥的建设跟维护是另一高空作业平台典型应用。对于一个20 座桥墩的高架桥建设项目,使用高空作业平台可使工期提前约10 天,成本降低22 万元。 
根据实务中的相关统计,随着建筑高度的升高,高空作业平台成本递减,脚手架成本递增。目前国内厂房高度逐渐向国外靠拢,由9 米升至11~13 米。另一方面,从2012 年开始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适龄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国内劳动力成本处于上升阶段,脚手架的使用成本也将随之显著增加。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高空作业平台的节省人力成本的优势将更大。 
图:随着建筑高度增加,高空作业较传统脚手架经济优势明显 
 
总体而言,相较传统登高作业设备而言,高空作业平台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更好满足终端客户的核心需求,从而使其成为传统高空作业设备的良好替代产品,未来替代空间广阔。 
市场供给以租赁为主 
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租赁是最常见的销售方式。工程承包商只需支付相当于设备原值一小部分的租金,就可获得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购得设备的使用权。机械设备租赁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盘活企业资本,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保持流动性; 
2)节省固定资产的额,无需考虑设备维修问题; 
3)有效减少设备的闲置,缓解施工企业在急需多种类、多数量机械设备时难以调度的困难局面; 
4)融资和融物结合,使资金融通方式更灵活。 
对于高空作业平台而言,租赁也是最适宜的市场供给方式,其对于使用周期短、有较大资金压力的客户尤其适用。相比设备采购,高空作业设备租赁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直接降低企业成本,有效保障施工及人员的安全,降低操作工人的工作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高空作业平台也是一种经济效益较好的租赁产品。以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为例,一台10 万元的设备每月租金约为4000-5000 元,以基准贷款利率测算,租赁公司两年就可以回本;一台35 万元的设备每月租金约为9000 元,三年半可以回本。 
设备制造商、中间租赁商/经销商和终端用户是高空作业平台产业链条上的三个主要环节,三者环环相扣、互为前提,共同构成了高空作业平台产业链生态,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各司其职。其中,由于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供给由租赁主导,由此,中间租赁商/经销商在产业链生态中居于关键环节,对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就产业链条不同环节而言,三者需求各异但又相互关联,只有需求合理对接,才能促成行业市场价值链的实现,进而促进行业整体进步。具体而言: 
终端用户: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终端用户在设备使用中的核心考量因素,总体而言,终端客户需求可分为两个方面:1)对安全、经济完成高空作业的设备的需求,这就对高空作业设备在产品质量、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要求;2)设备只是终端客户需求的一部分,而附加服务等深层次需求的满足才是提升终端客户粘性的关键,例如定制化方案、经过培训的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保养等。 
中间租赁商/经销商:高空作业平台的市场供给以租赁为主,而租赁商的动机在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对于租赁商而言:1)租赁商作为主要的设备供应商,一方面,其需要向设备制造商采购设备,另一方面,其需要增加产品种类以满足终端客户个性化需求,并向客户提供培训、保养、维修等附加服务,以此提高设备渗透率,增加收入;2)由于租赁商需首先采购设备,资金需求较高,由此,其对设备制造商的金融服务能力提出需求。 
设备制造商:作为高空作业平台产业链条的起点,设备制造商并不直接和终端客户接触,而是以租赁商为中间渠道向市场供给产品,由此,企业价值的实现需以租赁商为中介。对于设备制造商而言:1)制造商需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满足租赁商产品需求并提供售后服务;2)提供金融服务,解决中间租赁商资金需求问题。 
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欧美发达国家高空作业平台100%用于租赁,租赁商是欧美高空作业平台市场重要参与者,施工设备60%~70%由租赁公司采购,产业链中较高的垄断地位使得租赁公司具备较高的渠道控制能力,故大制造商具有更明显竞争优势,行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发展趋势:蓝海市场,“人工替代+租赁市场” 
前文分析可知,终端客户对于高空作业平台的核心考量因素在于安全性和经济性,而租赁则是产业链生态两端有效衔接的关键,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那么,站在当前时点看,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空间究竟如何,行业成长时机又是否已经到来?鉴往知来,通过借鉴海外并立足行业自身发展逻辑,我们将对此进行重点探讨。 
对标海外差距明显,机器换人孕育无限空间 
鉴往知来,欧美高空作业平台成熟市场的发展经历可谓国内同业的一面镜子。对标海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比发现,国内高空作业平台潜在保有量增长空间超过二十倍。 
海外:租赁驱动,成熟市场仍有持续增长 
欧美地区为全球高空作业平台最大消费市场,行业发展时间较长,高空作业平台自上世纪70 年代前后出现以来已经经过了40 多年的发展,市场进入成熟期。欧美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呈现租赁主导、高集中度、行业持续增长及设备电动化四大特点。 
第一、租赁为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主要供给方式。欧美国家中,终端用户在使用高空作业平台产品时更倾向于通过租赁方式而非自购设备,具体来看: 
1)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空作业平台100%用于租赁,施工设备60%~70%由租赁公司采购。根据IPAF 统计资料,美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业收入在2014 年为78.87 亿美元,并预计在2016 年将突破92.72 亿美元,同比增速有望达8.71%; 
2)据IPAF 发布的租赁市场报告显示,2013 年美国设备租赁市场收入为333 亿美元,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收入占比为21.56%,较2012 年小幅上升。 
第二、高空作业平台市场集中度高。国际市场中,欧洲、北美和日本为高空作业平台主要产地,国际市场上规模靠前、知名度较高的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包括美国的Terex 和JLG、法国的Haulotte、加拿大的 Skyjack 和日本的Aichi 等。据《Access International》数据显示,2014 年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前5 大企业市场占比近70%,其中Terex 和JLG市占率约50%,行业呈现高集中度市场格局。 
图:2014年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份额占比情况 
 
第三、保有量不断增加,行业稳定增长。欧美国家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成熟,近年来行业呈稳定增长趋势,在此,我们对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增长进行分项说明:美国:Ducker Worldwide 数据显示,美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存量持续增长,14 年达53万台,同比增长10.42%,行业租赁收入也不断增长,据《Access International》数据显示,16 年美国高空作业平台收入预计达92.72 亿美元,同比增长8.71%。 
日本:近年来高空作业平台产量和产值均持续增长,2015 年高空作业平台产量和产值分别达9359 台、333.76 亿日元,同比分别增长35.28%、13.17%。 
欧洲市场: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潜在空间巨大特征: 
行业稳定增长。主要表现在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收入和行业市场规模两个方面。租赁收入方面,预计15 年实现收入23.74 亿欧元,同增3.04%,16 年有望增至24.47亿欧元;保有量方面,预计15 年达25.14 万台,同比增长2.45%。 
潜在增长空间巨大。据Ducker Worldwide 估计,以欧洲十国(市场较为成熟)的市场成熟度指数为基础,假设欧洲企业发展滞后国家也能达到相同水平,欧洲地区高空作业平台有望达56.30 万台,未来增长空间有望翻倍。 
第四、产品电动化趋势不断增强。国外发展经验表明,高空作业平台电动化趋势不断增强,但不同产品电动化率差别明显: 
1)以美国为例,电动占比不断扩大,其中,电动臂式产品占比由12 年的16%升至13年的18%; 
2)臂式和剪叉式产品电动化率差别明显,13 年,美国、法国电动臂式产品占比分别为18%、35%,而电动剪叉式产品占比为80%和55%。 
国内:发展初期,机器换人孕育无限空间 
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高空作业平台是在其他传统工程机械(如起重机、挖掘机)发展起来之后才刚刚兴起的一类新产品,加之终端客户对高空作业平台作业安全、高效的特点缺乏了解,以及租赁渗透率较低等原因,目前,国内高空作业平台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保有量较低。 
通过对比发现,目前国内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在保有量、租赁市场渗透率等方面均与欧美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来看: 
第一、市场保有量、需求量差距明显。保有量来看,近年来,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保有量增长迅速,2015 年国内市场存量约2 万台,同比增长约33%。相比之下,美国、欧洲十国和日本的存量水平分别为53 万台、24 万台、10 万台,与美国相差近26 倍,仅与香港和新加坡水平相当。 
同时,从需求量来看,尽管较国内早期的起步阶段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2013 年国内高空作业平台需求(内销量+进口量)尚不足万台,而同期美国的设备年需求量约为13万台。 
第二、租赁市场渗透率有所增长但差距明显。租赁是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主要供给方式,作为行业产业链生态的关键一环,租赁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缺乏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租赁渗透率数据,在此我们以租赁市场整体渗透率来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来看,2013 年我国租赁市场渗透率仅为3.10%,而同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分别为31%、32%和9.8%,租赁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相对于差距明显的保有量水平,由于高空作业平台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建筑业,所以,一国高空作业平台的潜在发展空间与其建筑业规模的相关程度很高。从美国市场的发展来看,在高空作业平台发展的前中期有80%以上应用于建筑业,但与之对比,我国建筑业产值更高。此外,行业对比来看,伴随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工程机械销量已成为世界第一,故可认为高空作业平台在中国的发展潜力比美国更大。 
作为一个建筑业产值高于欧美的国家,我国当前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水平却远低于欧美国家,由此带来巨大的潜在增长空间,就目前规模而言,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逐步推广和租赁市场渗透率的提升,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张。数据来看,12年,我国建筑工程机械与设备租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建设总规模同比增速分别达55.26%、39.36%,一定程度反映了行业的快速增长。 
蓝海市场:潜在空间巨大 
那么,我国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潜在增长空间究竟有多大呢?在此,我们通过对比国内外高空作业平台普及率水平来进行简单测算。具体测算依据和假设如下: 
参考样本:选取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为参考样本,截止15 年,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和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分别为53 万台、10 万台、1 万台、1 万台和2 万台,各国(地区)之间绝对值差距明显; 
假设前提:由于高空作业平台主要应用于下游建筑施工领域,故测算时假定高空 
作业平台保有量只分布于建筑行业,暂不考虑其他行业的影响; 
指标选择:在此,我们从两个维度来选择高空作业平台普及率指标: 
1)从建筑业行业增加值维度进行衡量,计算公式为:普及率(亿元/台)=15 年各国(地区)建筑业增加值/各国(地区)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 
2)从建筑业就业人数维度进行衡量,计算公式为:普及率(人/台)=15 年各国(地区)建筑业就业人数/各国(地区)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备注:由于中国建筑业就业人数公布数据为14 年数据,假定15 年数据与14 年一致)。 
在上述测算依据和假设前提下,我们分别按不同维度的普及率指标来测算我国高空作业平台潜在保有量空间。 
第一,从建筑业行业增加值维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具体如下: 
15 年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每台高空作业平台所产生的建筑业增加值分别为0.08 亿元、0.17 亿元、0.09 亿元和0.08 亿元,而同期中国每台高空作业平台所产生的建筑业增加值为2.32 亿元。由此可知,我国高空作业平台普及率与国外差距明显,与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分别相差28 倍、14 倍、26 倍和30 倍,平均值为24 倍; 
我国当前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仅2 万台,高空作业平台普及率为2.32 亿元/台,对 标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水平,我国高空作业平台潜在保有量空间分别为55.13 
万台、27 万台、52.38 万台和59.20 万台,平均值为48.21 万台。 
综上可知,建筑业产业增加值维度的测算结果较为一致,除对标日本所得测算结果相对较小外,其他国家(地区))对标测算结果均在53 万台~59 万台之间,波动幅度较小。取平均值,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增长空间有望达24 倍左右,潜在保有量为48.21 万台。 
第二,从建筑业从业人数维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具体如下: 
15 年美国、日本和香港每台高空作业平台所对应的建筑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2.34人、49.40 人、30.70 人,而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高空作业平台人均拥有量为1460.5 人/台。对比来看,我国与美国、日本和香港的差距分别为118 倍、30 倍和48 倍; 
从建筑业从业人员高空作业平台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差距,对标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水平,我国高空作业平台潜在保有量空间分别为236.63 万台、59.13 万台和95.15 万台,平均值为130.30 万台。 
可以看到,建筑业从业人数视角所得的测算结果波动明显,且与建筑产业增加值角度的测算结果差别较大。究其原因,我国在人口结构、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具有人口基数庞大、建筑现代化滞后等特征,故以建筑从业人员高空作业平台人均拥有量测算的保有量数据或有偏高之嫌。 
若剔除美国对标测算的异常数据,取日本和香港测算结果的均值来看,我国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增长空间在38 倍左右,潜在保有量水平约77 万台。 
对比上述两种测算结果,建筑从业人数角度的测算结果数值虽然较高,但这为我们动态 
考察行业潜在增长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动态来看,行业增长空间或有望超过24 倍。 
原因如下: 
仅以建筑领域为测算前提存在局限性:上述测算建立在仅以建筑业为下游领域的假设前提下,但高空作业平台下游广泛,建筑业虽为主要下游,但其他诸如造船、机场、物流等领域也多有应用; 
仓储物流等其他领域应用占比逐步扩大:1)从行业各下游领域动态发展来看,我国建筑业已进入成熟期、未来增速趋于下降,未来高空作业平台在建筑行业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渗透率的提升;2)其他领域来看,电商行业蓬勃发展,刺激仓储物流领域对高空作业平台需求明显提升,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市政等领域对高空作业平台的需求也有望明显增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2009 年以来,高空作业平台在非建筑领域的应用占比在美、法两国均呈逐步扩大态势,13 年美国、法国两国占比分别扩大至35%、40%,有鉴于此,仓储物流等其他应用领域有望带动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综合考虑测算结果及行业未来动态发展,我们认为,我国高空作业平台未来增长空间有望达24~38 倍,潜在保有量空间达48 万台~77 万台,行业市场空间巨大。 
趋势:“机器换人+租赁”大时代 
我国高空作业平台潜在增长空间巨大,但就发展阶段而言,行业目前仍处于成长初期。从行业自身运行逻辑来看,安全、经济为核心因素,而租赁则是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当这些要素满足之时,行业才会迎来爆发时机。蓝海市场面前,那么,行业快速成长期是否已经到来? 
人口红利消失,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人口红利的消失,相对传统脚手架等登高作业设备而言,高空作业平台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比较优势将愈发凸显,终端用户将更青睐选择高空作业平台。
1、安全作业要求逐步提高,建筑产业现代化改革正在进行时 
高空坠落在建筑事故中占比超过50%,目前我国安全事故频发,由此引发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诸多关注。以《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规划要求到 2015 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 年下降 11%以上,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此外,我国于2014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这些都显示国家对高空安全作业的要求逐步提高,从而为高空作业平台扩大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均逐年降低,其中,安全事故起数由2013 年的674 起降至2015 年的554 起,同期死亡人数由528人降至442 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安全作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此外,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建筑业用工荒逐渐袭来:1)建筑行业农民工分布迎来拐点,愿意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农民工逐步减少;2)农民工老龄化速度加快,近年来,在工地上从事一线施工工作的30 岁以下的年轻农民工已经很少,多数都是年龄在50 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工。 
人口红利终结带来的用工荒难题叠加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建筑产业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将进一步助力高空作业平台渗透率提升。 
2、人工成本逐步提升,高空作业平台经济性逐步凸显 
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另一结果便是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2003 年-2014 年以来,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均保持在10%以上增速,2015 年增速降至8.87%,年平均工资水平为4.58 万元,但总体来看,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人工成本仍将不断提高。 
人工成本不断提升之下,高空作业平台作业效率高、节省人工的经济优势愈发凸显,终端客户使用高空作业平台替代传统人工的动机逐渐增强,有助于推动高空作业平台渗透率提升。 
总的来说,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高空作业平台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凸显,机器换人大势所趋,高空作业平台迎来加速成长契机。 
租赁行业迎来爆发,产业链中枢逐步打通 
租赁在高空作业平台产业链中居于关键环节,对于推动高空作业平台行业步入加速成长生命周期至关重要。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但在国家政策刺激与租赁行业快速发展双重推动下,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业务增长迅速。据IPAF 发布的租赁市场报告显示,2013 年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规模约6000余台,同比增速超20%,2014 年这一数字增至约9000 台,行业高速增长并实现数量规模上的大跃进。 
高空作业平台通用性强、流动性高、单品价值适中且需要一定专业知识,是融资租赁的理想标的,国内融资租赁行业高速成长成为高空作业平台加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3年以来,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进入爆发增长期,2015 年,融资租赁业企业数增至4508家,同比增长104.72%,融资租赁业注册资金总值增至1.52 万亿,同比增长129.39%。 
具体到高空作业平台租赁行业而言,伴随我国高空作业平台近年的连续稳健增长,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商数量也大为增加。据《工程机械与维修》中披露数据,2011 年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商仅有十多家,但近年来呈现迅猛增长态势,2013 年租赁商约60 家左右,2015 年已超过150 家。 
图: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商近年增长迅速,目前已超过150家 
 
总的来说,在人口红利消失、高空作业平台安全经济比较优势凸显,叠加融资租赁行业蓬勃发展双重因素撬动下,我国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 
投资策略 
人工替代叠加融资租赁双轮驱动下,高空作业平台行业有望进入加速成长生命周期,新进入者不断加入势必搅动行业风云。借鉴国际巨头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土实际情况,金地毯大数据中心认为具备下列优势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1)行业积淀较深,具备较强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能够提供系列化、高端化、智能化优质产品;2)资金实力雄厚,能够提供个性化融资解决方案。

  来源:金地毯资本                                                                  


关键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项目融资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行业信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其他新闻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指南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给我们留言
红盾
COPYRIGHT @ 2001-2017 CNlinf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信息行业协会商务网站 运营商:深圳市兴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粤ICP备:05039908
营业执照